岁月无声。

大一刚入学,就听闻教我们《离散数学》的老师是个在学术界叱诧风云的老教授。此人颇为奇怪,从不会阿谀奉承,是学院里为数不多的不带着院长发paper的人。
有一次在课上,学院领导催他去听一场国际前沿的讲座,只见他会心一笑,吸了一口到半截的香烟,说:“我就是国际前沿”。
有很多老师会点到,这是一种对我们的不信任,亦或许是对自身授课水平的不信任。何教授上课是从来都不会点到的,因为刚开课他就说过:“你们可以来,也可以不来,这是你们的事”。
后来,我就真的没再去听他的课了,不得不说,这是一种遗憾。
之所以提到何教授,是因为他的求学经历。
如果自己对一个人很崇拜,那就一定会去了解他。开课不久,我就查到了他的求学经历。先是在本校读的书,然后去了华南师范大学读硕士,接着去了中山大学读博士,又在苏州大学做了几年博士后。
看罢,我就开始幻想能同何教授一样一步步地爬上中国高等教育金字塔的顶端。
突然的,一个问题同墨滴入清水一般搅碎了我如痴如醉的幻想。读这么多书的意义何在呢?
我想起来自己高考前的心理,“只要能考上好大学,就一定要发个朋友圈好好炫耀一番!”
当时我真是这么想的,可以说贯穿了我整个高中思想的魑魅魍魉就是它。直到上大学,或者说再没遇到何教授之前,我还一直保持着这个想法。”我要考研,就是为了证明自己,同时发个朋友圈!“
高中我经常刷知乎,总会搜学习方法,逆袭经历,还有各种名牌大学的就读体验。每天晚上蹲坑都要拿手机刷半个小时甚至一个小时才出来,就觉得自己刷完了也能掌握高效的学习方法,
也能逆袭到第一名,甚至开始嫌弃某个名牌大学因为宿舍环境不好而不想报考了。
这就让我对自身产生了一种幻觉,觉得我本应如此,更何况我还深受一句话的影响:”我生来就是高山而非溪流,我欲于群峰之巅俯视平庸的沟壑。我生来就是人杰而非草芥,我站在伟人之肩藐视卑微的懦夫“。
老天是公平的,这种自欺欺人的懒惰的意淫的行为成了使我事与愿违的正当理由。
如今看来滑稽可笑的一切,都只是当初为了满足自己发朋友圈的幻想。但我想,这个世界上应该不止我有这种病态的想法。
归根溯源,发朋友圈的心理无非是想”炫耀“,而炫耀正是被朋友圈利用的人性的弱点。其实,找工作也好,考研也好,都希望自己能体面一些,而想被人看到自己很”体面“这背后,应该就是想炫耀和证明自己的心理。
说回何教授,在看完他的求学经历,我想到在他那个年代虽然没有朋友圈,但考上大学并且读到了名牌大学的博士,就已经是祖坟冒青烟的一件很体面的事了。即使没有朋友圈,
十里八乡的亲戚也会把这种事传开,从此家里人在村里会被”高看一眼“。
这种被”高看一眼“的心理,实际上就是许多人高考、考研、找工作内心的真实写照。
从上大学开始,家里就一直敦促我考研。舅舅当过行长,在阅历上我们一家人都没他丰富,所以报考时也咨询了他的建议。在得知我考入了一所不知名的一本院校时,他给出了最高级的指示,
让孩子考研!
于是就这样糊里糊涂的,也不知道为了什么努力,每天起床坚持背单词,一天最多背了一千五百多个,然后就糊里糊涂的在一年内考过了六级。其实想想我觉得自己挺牛逼的,哈哈。
就这样,有幸与何教授接触一学期后,自己在对求学这件事上有了些许的思考。
求学不是为了炫耀。
后来我又接触过陈老师,尹老师,王老师,石老师。这些老师,哦不,应该称之为先生,启蒙了我的思想,让我真正开始思考人生的意义。
无论是读书还是工作,让自己保持激情的唯有热爱。这句话是石老师在课上随口而说的一句话,之所以说是随口一说,是因为他整节课都有段子和数不尽的包袱。这句话给了我极大的震撼,
让我开始思考自己是否热爱现在所学的专业。当初选择专业时,报考书上是这么形容大数据这个专业的:”既有前途,又有钱途“。我想这能给无数不知何去何从的年轻人指出一条充满希望的路。
我想到了小时候坐在电脑前的好奇,也想到了在高二闲暇之余敲出一个小游戏的振奋,还想到了报考前和父母因为专业选择问题舌战的那几个夜晚。
那一刻我恍然大悟,原来,求学是为了自己最纯粹的热爱。
每个人都应该有家国情怀,之前抖音流行一个段子,好多大学生都在下面冷嘲热讽,只因为拍段子的人学历不高。内容大体上是这样的,一首小bgm响起,然后开始吟诵”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诚然,求学的最高意义应该是为民族谋复兴,为国家谋进步。但具体到个人,就不必说的那么伟大了。
许多人在读研时会感到痛苦,我想原因就归咎于此吧。